帳號:
密碼:
 
2009-03-31 2009穹拉仁波切來台弘法佛 子 行 三 十 七 頌 參觀人次:4214
 

 

佛子行三十七頌
南無觀世音菩薩! 雖見諸法無來去, 唯一勤行利眾生,
殊勝師及觀自在, 三門恭敬恆頂禮。
利樂之源諸圓覺, 從修正法而出生, 彼亦依賴知其行, 是故當說佛子行。
1.獲得暇滿大舟時 自他為渡輪迥海, 畫夜恆時不懶散, 聞思修是佛子行。
2.親方貪心如水蕩 怨方瞋心似火燃, 取捨皆忘痴黑暗, 拋棄故鄉佛子行。
3.捨惡境故漸減惑 無懶散故善自增, 心澄於法起正見, 依靜處為佛子行。
4.常伴親友各自散 勤聚財物遺為跡, 識客捨棄身客房, 捨此世為佛子行。
5.交近彼而三毒增 且令聞思修退轉, 能使慈悲滅盡者, 遠惡友為佛子行。
6.依止何者罪過滅 功德增如上弦月, 勝善知識及自身, 愛彼勝己佛子行。
7.自亦束縛輪迴故 世間神祇能救誰 ? 由此依止不欺者, 皈依三寶佛子行。
8.諸極難忍惡趣苦 能仁說為惡業果, 是故縱遇命難時, 終不造罪佛子行。
9.三界樂如草頭露 一瞬剎那毀滅法, 恆時不變解脫果, 追求其為佛子行。
10.無始以來慈我者 諸母若苦我何樂? 是故為渡諸有情, 發菩提心佛子行。
11.諸苦源於欲自樂 諸佛利他心所生, 由此自樂與他苦, 如實交換佛子行。
12.誰以大欲劫我財 或令他奪一切財, 己身受用三世善, 仍迴向彼佛子行。
13.吾雖無有少過咎 他人竟來斷我頭, 以悲心故彼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14.何者於吾生誹謗 雖廣宣揚遍三千, 仍復吾以慈心故, 讚彼德是佛子行。
15.何者於眾集會中 揭吾隱私惡言向, 於彼還生益友想, 恭敬其是佛子行。
16.吾以如子護養人 彼若視我如怨仇, 猶如母憐重病兒, 倍悲憫是佛子行。
17.與吾同等或下劣 雖懷傲慢屢欺凌, 吾仍敬彼如上師, 恆頂戴為佛子行。
18.恆受貧苦為人欺 復遭重病及魔侵, 眾生諸苦己代受, 無怯弱是佛子行。
19.美名四揚眾人敬 財物量等多聞天, 然視世妙無實義, 離憍慢是佛子行。
20.倘若未伏內瞋敵 外敵雖伏旋增盛, 故應速興慈悲軍, 降伏自心佛子行。
21.一切妙欲如鹹水 任幾受用渴轉增, 於諸能生貪著物, 頓捨卻是佛子行。
22.諸所顯現唯自心 心性本離戲論邊, 知已當於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23.會遇悅意之境時 應觀猶如夏時虹, 雖現美妙然無實, 捨貪著是佛子行。
24.諸苦如夢中喪子 妄執實有極勞累, 是故會遇違緣時, 視為幻象佛子行。
25.欲証菩提身尚捨 何況一切身外物, 不望回報與異熟, 布施即是佛子行。
26.無戒自利尚不成 欲行利他成笑柄, 是故無世間希求, 守護戒是佛子行。
27.欲享福善之佛子 一切損害如寶藏, 於諸眾生無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28.唯求自利小乘士 見勤猶如救頭燃, 為利眾生功德源, 發起精進佛子行。
29.已知具寂之勝觀 能盡摧滅諸煩惱, 違離無色界四處, 修禪定是佛子行。
30.若無智慧以五度 不得圓滿菩提果, 故具方便離三輪, 修智慧是佛子行。
31.若不細察己過失 以行者貌行非法, 是故恆察己過失, 斷除其是佛子行。
32.因惑說餘佛子過 令自違犯且退轉, 已入大乘行者過, 莫議論是佛子行。
33.貪圖利敬互爭執 令聞思修業退轉, 故於親友施主家, 離貪著是佛子行。
34.粗語傷害他人心 復傷佛子之行儀, 故於他人所不悅, 斷惡言是佛子行。
35.煩惱串習則難治 士執念知對治劍, 貪等煩惱初萌時, 即剷除是佛子行。
36.總之何處行何事 應觀自心何相狀, 恆具正念與正知, 成辨利他佛子行。
37.如是勤修所生善 為除無邊眾生苦, 悉以三輪清淨慧, 迴向菩提佛子行。
追隨經續論典義, 及諸聖賢之教授, 為利欲學佛子道, 撰此佛子行卅七。
吾慧淺薄少學故, 文劣難令智者喜, 然依經典教言故, 佛子行頌應無謬。
然諸宏闊佛子行, 智淺如我難測故, 違理無關等過失, 祈請諸聖賢寬恕。
吾以此善願眾生, 依勝二諦菩提心, 不住有寂之邊際, 等同怙主觀世音 !


這一部經典是在什麼因緣下寫成的呢?

 

《佛子行三十七頌》作者簡介

圖美桑波(意為無著賢),西元1295年藏曆六月初八誕生於距西藏薩迦總寺南方三個半由旬札迦的地方,父名龔秋巴(意即三寶),母名布卓。三歲喪父,五歲時母親亦相繼去世,由寺中老喇嘛撫育長大。五歲時開始學習藏文、經典;十四歲,藏曆六月八日於喇嘛巴叭和堪布仁欽巴桑前受沙彌戒,時名桑波巴;十五歲,就學於伯東埃寺。(此寺為格西木札巴於1049年創建,位於後藏地區,培育出很多的學者和成就者。)隨喇嘛貢噶學習《阿毗達磨論》與《三藏經續》等。之後,前往薩迦寺跟隨喇嘛雄嘉學習因明七論》並研學了佛經和藏傳文化、大小五明,全都圓滿通達;二十三歲,至後藏各寺院作佛法的辯論,尤其以因明論上無人堪比而名享一時,獲得'辯經無比尊,的稱號,深受許多學者的佩服和讚歎;三十歲時,於江邑仁欽貢前接受比丘戒,並一心觀修。 三十九歲,蔣揚敦佑嘉稱和眾多喇嘛屢次敦請他回伯東埃寺弘揚法教,大師本欲隱居專修,然禁不起眾師兄一再請求,遂返回寺中傳法三年,培育出很多弟子。四十三歲時,前往額曲秋宗(或稱額曲仁欽巖洞,意為水銀法寨)二十多年閉關靜修,獲得至高成就。 1369年藏曆十月二十日夕陽西下時,身穿法衣,在靜坐中入定圓寂。 遺作甚多,大部份屬於菩提心方面的引導和教言。大堪布江秋則模和法王尼瑪秀努等眾多修行者都是他的弟子,大師為 西藏佛教史上的偉大高僧修行者。

 

2009穹拉仁波切來台弘法
《仁波切簡介》
穹拉•惹對仁波切生於1923 年康地察雅地區,3 歲被認證為穹拉第十世轉世仁波切,
13 歲赴拉薩惹對寺修學,以十一年時間考上第一等那然巴格西,以及密續那然巴格西。
跟過許多大師長如林仁波切前世、甘丹墀巴仁波切等學習五大部論,並由帕繃卡仁波切
傳受比丘戒。
1959年以前,在西藏受過完整僧伽教育之善知識,今多已凋零,仁波切屬於碩果存
者。他擁有許多珍貴的經論傳承,經常由達賴喇嘛指示為三大寺僧傳授法教。
1959年仁波切逃出西藏後,奉達賴喇嘛指示,移居美國紐約,由此而深入美國社會,
成就了達賴喇嘛在美國弘法因緣。他因尊重戒律而示現還俗,故對於在家人生活知之甚
詳,說法時每能切中實情,精彩闢喻,洽當引導。 今仁波切以八六高齡,乘坐十八小時
飛機,忍受時差,抵台弘法,願大家珍視勝緣,發心聞法!
仁波切對於菩提道次第的實修有著很深的修驗,此次法會特別禮請仁波切在台中傳「入行論廣解」口傳與教授
講授「修心日光」(菩提心教授)、於周末日講授「佛子行三十七頌」。

 4/25()4/26()
9:3011:3014:0016:00「佛子行三十七頌」教授,共4
地點:台中向上國中向上館一樓會議室/台中市美村路一段389

 在台北講述道次第的五個實修要訣:「速疾道論」、「安樂道論」、「妙音教授」、「道次鎔金」、「善
說精髓」,另於周末安排講授「隨念三寶經」、「緣起讚」等法類開示,歡迎參加。

 

地點:
● 淡江大學台北校區二樓會議廳
台北市金華街199巷5號

主辦:四諦講修佛學會、阿底峽佛學會、穹拉仁波切蒞台弘法工作組織
阿底峽佛學會/台中市北區東光路388號3樓 04-2236-9643
四諦講修佛學會/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59 巷5 號5 樓 02-25315300

據說當年無著賢大師在講修佛典和口訣時,曾面臨到生活上的困乏。當時,他對親近的弟子們,講授了這部佛子行,據說在教授之後,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這是一部言簡意賅,提綱挈領,易於行持的典籍。其內容與佛經、續典和具德的論典有直接關聯,因此據實可靠。同時經文闡述的多個學處,個個都非常重要,能使行者的修持提昇進步。總之,由於此論內容深奧、廣博,將能裨益行者快速達至成果。因此一直以來,無數祖師大德們學習與實修此頌文,並且給予廣泛的教學。

       此論分為初善之前言,中善之正文與後善之結語。講說時也依此順序而講解。前言分為題意、禮供與著作立誓三個部分。

【題意】佛子行三十七頌意為將初學菩薩需要次第修學的菩薩乘法和學處,總結於三十七個偈頌而闡述。本論共有四十三個偈頌,那麼三十七個偈頌是哪幾個呢?首先「雖見諸法無來去」與「圓滿覺佛利樂源」兩偈分別是前言中的禮供與著作立誓;後文的四偈:「依據經續諸論典」、「吾慧淺薄少慧故」、「然諸深廣佛子行」、「吾以此善願眾生」屬於結語,以上都不屬於正文,因此題意三十七頌是指正文當中的三十七個主頌。

  附加檔案:Microsoft Word - 佛子行三十七頌-正文.pdf